【家有雙寶·手足情3】心甘情願的分享?
還記得生完貝貝妹妹回到家後,小米姐姐的脫秩行為嗎? 想了解/重溫的,請點下面網址:https://minimamamontessori.blogspot.com/2018/12/1.html…
小米姐姐一開始在爸媽的面前,都表現不在乎貝貝妹妹。但私底下卻對貝貝妹妹,百般的好奇。 😯🕵️♂️
記得有天公婆 (女兒們的爺爺、奶奶)來家裡探望還是新生兒的貝貝。
公公一進門就問小米:「小米,你喜不喜歡妹妹呀? 有沒有吃醋呀? … 貝貝比較小,你要照顧她,要讓貝貝玩你的玩具哦!...等等。」 Mini媽相信這些字眼,大家也都從親朋好友那聽過很多次,是不是?😱😱😱
公公一進門就問小米:「小米,你喜不喜歡妹妹呀? 有沒有吃醋呀? … 貝貝比較小,你要照顧她,要讓貝貝玩你的玩具哦!...等等。」 Mini媽相信這些字眼,大家也都從親朋好友那聽過很多次,是不是?😱😱😱
但最讓Mini媽驚訝的事,在加拿大不管是什麼膚種/背景的加拿大人,也都會問Mini媽或爸爸,像是有了二寶,老大會不會很難帶,老大會不會吃小寶貝的醋..等。有些不熟的路人還會對小米姐姐說:「等妹妹長大了,你要小心她會搶你的東西哦!」怎麼會給小米姐姐這麼負面的想法呢? 嘆~😔💔
這篇先來分享跟手足「分享」的故事,其它的Mini媽會再慢慢跟大家分享。在加拿大任教時,不管是一般加拿大開放式、瑞吉歐或是蒙式幼兒園,總會遇到有孩子會跟另個孩子說「You need to share! Sharing is caring! ( 你要跟我分享! 分享是關愛彼此的表現!) 」 Mini媽聽到的反應則大笑,但很多老師竟然還會幫腔的說:「對,沒錯! Sharing is Caring! (分享是關愛彼此的表現!) 」 Mini媽心中很想回這些老師:「 你確定嗎? Sharing is caring? 如果有小三來,要你把你的丈夫跟那小三一起分享,你覺得如何? 」 (笑,Mini 媽是不是太偏激了)😅
當然Mini媽也認同Sharing is caring(分享是關愛彼此的表現),但前提是心.甘.情.願.!!! 不想分享又被迫分享的感受,Mini媽相信大家都有過,那為何還要教自己的寶貝忍受這樣的強迫呢? 所以Mini媽在任教時,都會引導學生們「不用分享(share),如果你不想!你還沒有玩完或使用結束,請提出勇氣,理直氣狀告訴要你分享的人:『It’s still my turn, please wait! I’ll let you know when I’m done. Then it’s your turn. ( 我還在用,請你等我用完,我會再告訴你,你可以玩了。)』
而且Mini媽還會強調孩子是有權力選擇「自己玩」還是「跟誰一起使用」或「多少人可以一起玩」,更可以選擇「不想跟別人一起玩,想自己專心的使用。」
有興趣想知道Mini媽如何引導學生【先教不分享 ,孩子才能學會主動分享】請按下面網址,這是Mini媽的舊文被看登在媽媽經上:
https://mamaclub.com/learn/先教不分享,孩子才能學會主動分享/
https://mamaclub.com/learn/先教不分享,孩子才能學會主動分享/
如果在媽媽經網上看不到,請到Mini媽的blog :
https://minimamamontessori.blogspot.com/…/02/blog-post_20.h…
https://minimamamontessori.blogspot.com/…/02/blog-post_20.h…
---- 分界線----
現在身為雙寶媽的我,也是相信「先教不分享 ,孩子才能學會主動分享」的觀念。所以當小米不想分享時,Mini媽會告訴小米姐姐,「你是有權力選擇不要跟別人分享的。但請先好好的想一想,先了解自己跟別人分享你的東西,你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如果是快樂的話,就可以大方的分享! 但如果會感到不快樂的,請你勇敢大聲的說:「I don’t want to share, maybe later! 」 (我現在還不想分享。)」
記得有天跟小米姐姐同年紀的小E表妹到我們家來玩。小E正在搶小米手中的玩具,而且生氣的跟小米說:「You need to share it with me! I’m your best friend. Sharing is caring, my mom said. (你得跟我分享這個玩具! 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分享是關愛彼此的表現,這是我媽媽告訴我的。)」🤬🗣
結果小米姐姐大笑的說:「oh ya? Maybe? I’m still playing with this. You have to wait! (哦~是這樣嗎? 我現在還再玩這個玩具。你必須等我用完。)」😂
小E妹妹竟然大哭了起來,說:「You don’t love me, you don't share! Sharing is caring! (你不愛我,因你不想分我玩。分享是關愛彼此的表現吶!)」😫😫😫
小米姐姐竟然跑走了,但過了一會兒手上拿了她心愛的恐龍包包,然後對小E表妹說:「This’s my favorite. I’m happy to share it with you. When I’m finished playing this set, then it’s you turn, okay? Please wait! ( 這是我喜愛的恐龍包包。我很開心跟你分享這個包包。當我玩完手上的玩具,就換你玩,所以請你等一等好嗎?) 」🦖🦖💕
小E 表妹就點點頭,過一下子後,跑來抱著小米姐姐,說:「I know you love me! (我就知道你是愛我的)」🥰
哈哈~ 沒想到這樣的對話,竟是從兩個不足三歲的女孩口中說出。😆
---- 分界線----
當小米姐姐不想分享時,她就會說:「I don’t wanna share it with xxx. Maybe later! ( 我不想分這個給誰誰誰,或許等一下吧!)」
Mini媽就會回說:「Ok! No problem, you don’t need to share it with xxx. We will respect your decision. Thank you for letting us know that you may share it with xxx later! (好呀,沒有問題! 你不需要跟誰誰誰分享。我們會尊重小米的決定。謝謝你告訴我們也許等會會分給誰誰誰。)
就這樣,小米姐姐感受到我們每次都有尊重她還不想分享的時候。可是不到十分鐘後,小米姐姐就會跑去xxx那,說:「I’m ready to share, here you go! (我準備好要給你玩了,你拿去吧!)」☺️
--- 分界線---
貝貝妹妹剛初生回家時,小米姐姐都會在我們大人面前說她不會給貝貝這個、那個。要不然就會說貝貝不能碰她的被子。還會故意的分享她心愛的貼紙給來家裡做客的朋友,但就是不要分貼紙給貝貝。😔
貝貝妹妹剛初生回家時,小米姐姐都會在我們大人面前說她不會給貝貝這個、那個。要不然就會說貝貝不能碰她的被子。還會故意的分享她心愛的貼紙給來家裡做客的朋友,但就是不要分貼紙給貝貝。😔
Mini媽和爸爸都會一樣尊重她的決定。 到了約貝貝六個星期大左右,貝貝躺在換尿布的墊子上,爸爸正換給貝貝的尿布,小米姐姐自己竟移了椅子,爬上來看著貝貝說:「Hello baby sister, you’re so cute! I’m your sister. Big big sister! I’m ready to share stickers with you. Do you like dinosaurs? I love dinosaurs! My favorite dinosaur is xxx, do you like it, too?… (哈囉,寶貝妹妹,你好可愛哦!我是你的姐姐。大姐姐哦!我準備和你分享貼紙了。你喜歡恐龍嗎?我很喜歡恐龍哦!我最喜歡的恐龍是xxx,你也喜歡它嗎?..)」🥰😆
就這樣邊跟貝貝聊天,一邊把一張張貼紙貼在貝貝的衣服上 (如照片)。Mini媽看到小米和貝貝這樣互動的情況都掉淚了,這可是第一次,而且還分給妹妹那麼~~多貼紙!? 😂
這可是頭一回,小米姐姐出自內心,真的分享她喜歡的東西給貝貝妹妹呀!!! (雖然花了六個星期多的時間,才願意分享)
這可是頭一回,小米姐姐出自內心,真的分享她喜歡的東西給貝貝妹妹呀!!! (雖然花了六個星期多的時間,才願意分享)
等到小米姐姐分享完這麼多貼紙給貝貝妹妹後,Mini媽問:「這可是小米第一次分享自己喜歡的貼紙給貝貝,你感覺如何呢?」👏🏼👏🏼👏🏼
小米回:「很開心! 妹妹都乖乖的沒有動讓我貼在她的衣服上。我覺得妹妹喜歡我~ 我就開心的給妹妹很多貼紙。 媽媽,妹妹應該也喜歡恐龍哦! 」😆💕
現在小米姐姐平常大部份是會主動分東西給貝貝,看到小米姐姐有這樣的表現,就感受到小米的內在世界又成熟了許多。經由許多實例,深深體會到我們成人真的無法強求孩子要與他人分享。其實誰也無法真正的改變他人,只有自己決定要改變了,才會真的心甘情願去做/分享。
就如Dr.蒙特梭利博士著作提及到⋯
「要求孩子信服或是服從某個人,都不是孩子內在發展所需要的外在表現,但我們一再的要求孩子遵從這些外在的行為,卻不給孩子機會去發展他的內在潛能,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引領孩子找到那條通往他內心世界的道路,而不是一再挫折孩子的發展。」
----- Maria Montessori (家庭與孩子/第七章孩子的人格特質)
----- Maria Montessori (家庭與孩子/第七章孩子的人格特質)
「然而當成人放下壓制的身段,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的時候,就能夠清楚的體會到,孩子的內在世界遠比大家認定的豐富而成熟。」
----- Maria Montessori (家庭與孩子/第11章成人和兒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