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家事】對孩子這麼重要?
身為大人的我們真的沉醉在做家事方面嗎?
呵呵…我想應該沒有很多人(Mini媽自己也自首…如果可以不需做家事,我也不想做) 但小孩子就不同於大人的心態哦! 對六歲以下的孩童可是樂在幫爸媽做家事。只是大人會希望小孩別幫,因為覺得愈幫愈忙,讓大人的我們反而更多事,更麻煩。可是你知道嗎? 其實小孩在幫忙「做家事」的同時也慢慢地了解到他們有這麼好的機會來覺得「自己有多麼重要。」因為他們會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幫忙,為這麼家(自己身處的環境)出力做點什麼,感覺自己在家是有地位的,而且也會由此無意間發展出他們的自信心。
在做家事的工作上心態的差異,正說明成人與孩子心智發展上的差異。我們大人在做家事時,只想快點完成這個工作,所以少了覺察與感受做家事的過程中所帶來的迷人樂趣。如同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說:「成人工作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在乎的是結果。」
反觀與小孩一起做家事時,是不是對孩子在做家事時常停留在某個過程而感到奇怪?為什麼孩子喜歡不斷不斷的做同樣的事情或步驟…例如:把好不容易折好的衣服又把它依依打開,又重新折? 為什麼孩子喜歡一直盯著洗衣機看機器洗衣服 ?為什麼孩子做家事時會流露沈穩的神情?為什麼孩子在做家事後情緒會變得平穩? 因為「孩子工作是為了建構自己,所以在乎的是過程。」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提及。
為什麼「做家事」這麼重要?
分享下方的比較表格來解晰小朋友和大人對「做家事」的意向。在看完以下的比較,你會了解孩子對此工作的心態是不同於我們大人:
你知道嗎?其實「做家事」就是蒙式教學裡中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一的活動大項。只是白話了點叫「做家事」,如果要用蒙式理論的漂亮說詞則是 「環境的照顧」(Care of the Environment)。 *蒙式教學五大主題:1)日常生活工作2) 感官 3) 語言 4)數學 5) 文化。 《生命重要的前三年》這本書的作者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說:「我可以,我有能力,我是有一些價值的,與我一起生活的人是需要我的協助合作,我的工作(勞動)讓別人覺得是重要的,我可以用我的工作變換我周圍的世界。」 ("I can, I am capable, I am worthy of something, my collaboration is needed by the people with whom I live, my work is important to others and I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around me with my work."p.131)
上面提到的「工作/勞動」指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當然「做家事」也包括。當Mini媽念到這句話時,我也很認同作者的話。因為自己也看到學生們因練習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後得到的滿足感與愈來愈有自信的笑容,回家也開始主動要幫忙爸媽做家事 ,變越來越自動自發,愈來愈貼心….。有許多家長也看到他們寶貝的改變,也和我分享。問我是用了什麼法寶,其實就是先介紹孩子們做些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當然也有包含擦桌子,排碗具,掃地、擦門… 說穿了不就是介紹了一些「 做家事」的活動。(笑)
上面提到的「工作/勞動」指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當然「做家事」也包括。當Mini媽念到這句話時,我也很認同作者的話。因為自己也看到學生們因練習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後得到的滿足感與愈來愈有自信的笑容,回家也開始主動要幫忙爸媽做家事 ,變越來越自動自發,愈來愈貼心….。有許多家長也看到他們寶貝的改變,也和我分享。問我是用了什麼法寶,其實就是先介紹孩子們做些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當然也有包含擦桌子,排碗具,掃地、擦門… 說穿了不就是介紹了一些「 做家事」的活動。(笑)
也記得在台灣時,常常聽到某某某人的故事,因家裡比較沒有那麼富裕,所以上學前或放學後都得照料家裡的事務,以為這樣的孩子會比較少時間念書,所以應該會比較不會進好學校之類的。但往往這樣的孩子,反應成績比一般不需做家事的孩子更好些。 有沒有覺得很奇怪? 因為「做家事」時,孩子們專注於自己與四周的關係,覺察內在深處的另一個自己,並滿足自己內在認知的渴望。慢慢地孩子與家的連結變得愈來愈強,愈來愈來緊。而且在進行「做家事」時,也更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及增加自我價值感的好活動。 久而久之「做家事」時的重覆手肌肉的運用反而讓自己沉靜下來,頭腦變比較清晰。蒙特梭利博士說「雙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
“The hands are the instruments of man’s intelligence.” (The Absorbent Mind, p.25)
分享下方的比較表格來解晰小朋友和大人對「做家事」的意向。在看完以下的比較,你會了解孩子對此工作的心態是不同於我們大人:
孩童
|
成人
|
自主啟發的 (Developmental)
|
功利主義的 (Utilitarian)
|
內在意欲增長 (Internal aim-to grow)
|
外在的意欲去完成
(External aim-to accomplish) |
過程導向
(Process oriented)
|
結果導向
(Product oriented)
|
勞動來改造及完善自我
(Works to transform and perfect self) |
勞動來完善環境
(Works to perfect environment) |
開始變成一個「人」
(Becoming a person) |
達到人的規範
(Norm of species reached) |
活動的重複來滿足內在的需求
(Repetition of activity to fulfill inner need) |
任務的完成
(Completion of task) |
勞動是一種快樂和滿足的重要本能(Work is a joy and fulfills a
vital instinct)
|
勞動是一個必要的生活
(Works is a necessity of life) |
看完上面的比較,你會不會覺得「做家事」真的對孩子是好的活動,而且他們也很喜歡做。但大人就…不是真的出自內心真的很享受做家事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寶貝藉由參與做家事的工作,專注於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覺察內在深處的另一個自己,並滿足自己內在認知的渴望。所以孩子在工作時是「在乎的是過程,而且享受在過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寶貝藉由參與做家事的工作,專注於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覺察內在深處的另一個自己,並滿足自己內在認知的渴望。所以孩子在工作時是「在乎的是過程,而且享受在過程中。」
當你讓孩子參與做家事時,其實你也在運用蒙式教學理論喔!
在蒙式學校中最先介紹學生的活動就是「日常生活工作」(The Practical Life Activities) ,這是因為小朋友們可以馬上滿足自我內心需求及開始想要以自己擁有的技能來達成迄今渴望的願望。
Mini媽媽的小提醒:
1.請記得在做家事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不要催促孩子。請尊重孩子探索自己認識環境的緩慢節奏。
參考資料來源:
《生命重要的前三年》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Be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by Silvana Quattrocchi M. M.D (P.122~123, 125~131)
Basic Montessori Learning Activities Under-Fives by Dave Gettman (p.37~39)
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 by E.M Standin (p.213)
The Absorbent Mind by Maria Montessori (p.25)
留言
張貼留言